第379章:异时空之帖木儿东征明朝之分析
书迷正在阅读:大夏逍遥败家子、大唐:我为天下先、深闺嫡谋、王妃带崽和离后,暴戾摄政王他疯了、炼灵符!诛妖邪!团宠小奶包带飞全京城、从见到仙人开始、历史遗忘的角落、死神的名义、深海余烬、惹上jian臣逃不掉,农家娇娇超旺夫
上回说道明朝时中亚群雄逐鹿,你方唱罢我登场,而曾经试图征服明朝的帖木儿帝国后人去了印度。 在异时空,如果说在西元十四世纪末到西元十五世纪初这一阶段中,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与中国的“大明王朝”相抗衡的话,则位于中亚的“帖木尔帝国”绝对能算一个,因帖木儿本事绝不比那成吉思汗弱多少! 千万不要小瞧“帖木儿”,此人一生征战四十余年从无败绩,可以说不仅是一代“枭雄”,而且還是一個“传奇”,甚至是一个“里程碑”,完全可作为中亚乃至西亚古代游牧部落首领或各地封建军阀的“榜样”之一! 但区区小小的中亚世界即使变得“无敌”,也依旧不能满足“帖木儿”的雄心壮志,因为他打败过伊朗“伊儿汗王朝”、“奥斯曼土耳其帝国”,并在西元1404年11月,“帖木儿”亲率大军20万踏上了东征明朝的道路。 已经年逾古稀的“帖木儿大帝”非常重视与中国明朝的战争,据当时在撒马尔罕的阿拉伯人回忆,“帖木儿”自古出兵,后勤工作从未做得如此次这般扎实,真是粮积若山,马羊成海,完全就是要准备打持久战。 可见,在“帖木儿”的心中,“大明帝国”要比他的任何一个对手都难对付。尽管“帖木儿”已经准备得相当充分了,但还未到明朝边境就开始损兵折将,原因很多,即便他已提前十多年做了情报收集,仍难避免。 首先,这次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远征,途中多为戈壁荒漠,白天酷暑难耐,夜晚却严寒冰冷。此外,中途还遇上了一场大雪,人、马僵毙者众多。其次,“帖木儿”的远征军虽号称“20万大军”,但真正安全翻越“葱岭”(帕米尔高原)和“死亡沙海”(塔克拉玛干沙漠)到达明朝西北边境时,毫无疑问已是疲敝之师了。 但明朝这边的准备工作也好不到哪去,因为从西元1405年2月下旬起,当“帖木儿”的大军推进至“别失八里”(“亦力把里”即新疆伊犁)并离明朝西部边界重镇“哈密卫”仅剩400公里时,朱棣的明朝政府(朝廷上下)才感觉事情不妙。当时,朝廷上下原本不相信西域以西绝远之地有敌军能翻越“大雪山”并渡过沙海? 根据史书记载:"朝廷闻帖木儿假道‘别失八里’率兵东进,敕命甘肃总兵官宋晟儆备。"敌军都快打过来了,“明太宗”朱棣才下令备战,但好在这时还不算太晚,即便是拼尽西北诸卫兵力,应该也能拖住几日。 当时,“帖木儿”要面对的明朝,是有着110万左右常备战兵动员能力的庞大国家,仅其东征第一站——明西北诸卫就有15万5千人的军队。所以,“帖木尔”想征服明朝,光靠自己的20万精锐骑兵?根本不可能! 但是,如果两军开战,“帖木儿”很有可能会给明朝西北地区制造出很大的混乱,因为明朝各地“卫所驻军”基本上都是以步兵为主,说白了就是“军户”或“武装农民”,在面对游牧部落的骑兵冲锋时,很是吃亏。 众所周知,甘、凉军士中的回族、蒙古族居多,汉人士兵基本都是“外地人”。其中,尤其是“回教徒”,因为这些人在明朝西北军队中,在面对“政教合一”的伊斯兰国家发起的强大攻势面前,难免不会出内jian。 西北地区“回教徒”(信奉“伊斯兰教”)的百姓较多,若在“帖木儿”发出的“圣战”号召下,这部分明朝子民极有可能会加入到“帖木儿”大军中,如同后世的“东部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”成为帖木儿大军的补充兵员。 当然了,这些都是假设,但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,毕竟“伊斯兰教”只有一位“真神”,与“基督教”、“天主教”、“犹太教”等一样,都是典型的“一神教”,不仅极力排斥信众信仰其他宗教,而且极端霸道粗暴。 不过,在西元1405年2月18日,年过古稀的“帖木儿”饮酒过量而突然暴毙,致使这支东征大军也就这样草草地以撤退来收场了。这对于西方的“帖木儿帝国”和东方的“大明帝国”来说,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结果吧? 因为十六年后,即西元1421年,当“明成祖”朱棣在北京城举行阅兵时,向趁机各国使者秀肌rou,而参加了“阅兵观礼”的“帖木儿帝国”副使盖苏耶丁,在《回忆录》里坦言对明朝军事实力的看法:“ 我不得不承认,大帝(‘帖木儿’)死在东征路上是一件幸运的事情,这使他保全了自己一生的英名。” 首先,“帖木儿帝国”的军队实力在当时世界范围来看,确实非常强大。在“帖木儿”的统治下,中亚地区经济繁荣,人口众多,军队装备精良,且战斗力极强。“帖木儿”曾亲帅大军多次征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,包括土耳其、伊朗、阿富汗、印度等地。因此,“帖木儿”东征明朝时,其军队具有很强的战力和侵略性。 其次,“帖木儿”的外交手段也非常高明,因为他曾与明朝进行过多次外交谈判,试图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两国间的矛盾,比如民族和宗教问题。但是,明朝方面并不愿意与他合作,而是采取了强硬的态度。 因此,“帖木儿”不得不采取军事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。然而,帖木儿东征明朝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。首先,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,在当时世界上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先进的科技水平。 其次,明朝的地理位置也非常优越,北方有广阔草原即众多游牧部落做屏障,西面是大漠、雪山和高原,东面是大海,拥有广阔的领土和丰富资源。这使得“帖木儿大军”在进攻明朝时面临很大困难和挑战。 此外,“帖木儿”东征明朝也面临着内部的政治和军事问题。在入侵明朝的过程中,其军队需要面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反抗和抵抗。同时,他也需要处理好与其他中亚国家的关系,避免引发更大的冲突和战争。 综上所述,“帖木儿”东征明朝虽有一定胜算,但也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。最终,“帖木儿”不仅没成功征服明朝,而且还在战争中遭受了重大损失。这就好比古希腊亚历山大原本也想东征中国,却走到了印度。 西元1404年11月27日,已击败了金帐汗国、德里苏丹国、埃及马木鲁克王朝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周边强国并达到其征服巅峰的“帖木儿”,仍不满足于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,因为他心中一直以来最宏大的理想就是重建“成吉思汗帝国”,因为“帖木儿”祖上是被“突厥化”的蒙古人,也就是归一了伊斯兰教的蒙古人。 而为了完成这个震惊世界的理想,“帖木儿”就必须得征服东方的中国明朝。为此,年过七旬的帖木儿亲率一支80万人的“大军”(实际上只有20万人马),开启了他进攻东方最伟大国家(中国明朝)的征途。 当“帖木儿”出动重兵向明朝大举进军时,刚刚在“靖难之役”的血雨腥风中惨胜的“永乐皇帝”朱棣才即位两年,皇位都还没坐稳,却又要面对一个从遥远的西方异域跳出来的更强大且更危险的“回教徒”挑战者。 然而,就在“朝廷上下慌忙应对以求“亡羊补牢”之际,却事事难料,也可以说是天佑大明,让那穷兵黩武的“老匹夫”帖木儿喝酒醉死。如此,居然让“永乐大帝”朱棣虚惊一场,细想过后不得不加强西北的边防。 然而,历史重来,假如“帖木儿”在东征明朝途中没死,而是按照情报收集路线顺利率军进入中原,这这段历史或许别开生面,因为当时的“明成祖”刚登基不久立足未稳,未必能抵得过二十万精锐骑兵进攻。 其中的原因可以类比后世“清军入关”的情况,毕竟南京的“建文朝廷”不太配合朱棣各位“篡位谋逆者”。 第一,“明太祖”朱元璋为了巩固“皇权”,不惜诛杀了明军中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武将,这对明军战斗力的摧残是空前绝后的,并且一直影响到“永乐年间”,而逃过一劫的一小部分优秀明军将领又在“靖难之役”中死于内战,未死于内战的属于建文帝的明朝中央军的将领,对于刚刚夺得大位的朱棣来说又并不值得信任。 当然了,这些“建文朝廷”的武将们对“新君”朱棣也充满疑虑,如果让这些将领带兵上战场与“帖木儿”军队作战,势必会军心不稳,结果是可想而知的。当然了,也许有人会说,朱棣完全可以不用这些人领兵! 不过,事情没有这么简单,因为不用这批将领带兵,那这仗基本上就不用打了,除非只靠朱棣自己带领的北方“燕军”嫡系部队,但实力太弱小了,就算是下令征召驻守在东北地区的“朵颜三卫”蒙古骑兵来参战,依旧没有必胜把握。“建文帝”的中央军才是明朝主力部队,国难当头,中央军的这些将领必须得用。 造成这种局面,“四子”朱棣恐怕还得埋怨自己的老爹“朱重八”,因为在“洪武”二十六年(西元1393年),朱元璋为了加强集权统治,便借口“凉国公”蓝玉欲图谋反,于是就开始大肆株连并故意杀戮功臣、名将。 因“蓝玉案”而被株连和杀戮者逾15000人!另外,朱元璋以“蓝玉案”为“契机”,不仅诛杀了“蓝玉一门”(全家老小),甚至连傅友德、冯胜、王弼等公侯在内,一律牵连。如此,便能减少“异姓功臣”对“朱姓皇族”之“家天下”的威胁,不可谓不“厚脸心黑”且“卑鄙下流”!但这就是“政治”!政治的本质就是“权力争斗”! 此案被诛杀的人绝大多数为明军中的武将,其中不乏很多身经百战、足智多谋的老将。而此前的“胡惟庸案”中,被诛杀的30000多人主要为文臣,因为朱元璋坚信只有将自己的“皇权”彻底掌控才能高枕无忧! 朱元璋这次对明军中众多武将的大肆屠戮,距离西元1404年的“帖木儿”大举东征明朝,在时间上也才过去11年而已,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,明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恢复元气,因为被诛杀掉的明军优秀将领,绝非短期内就能培养出来。这也是“帖木儿”经过十几年反复收集明朝情报所得的最有价值的情报之一了! 而这在短短的十一年间里,明军还有四年时间在打“内战”,也就是“靖难之役”。而在这场“帝位争夺战”中,朱棣的“燕军”参战总兵力约为30万人,而“建文帝”的“中央军队”参战的兵力达到了100万人! 在“内战”中,“燕军”伤亡6万余人,而中央军队则伤亡超过50万余人!巨大的“内战”伤亡,让原本就元气大伤的明朝军队处境更是雪上加霜。若非之前的“鞑靼”和“瓦拉”被朱元璋反复打趴下,恐怕早就南下了。 第二,假如明朝为了对付“帖木儿”的东征大军,把主力部队调往西部迎敌,而作为明朝死敌的北方草原的蒙古大小部落必定会趁此良机,联合“帖木儿”的东征大军一起同时进攻明朝,占领中原,恢复元朝! 对于鞑靼、瓦拉、兀良哈等实力比较强大的蒙古草原部落来说,共同出动数十万铁骑突破“九边重镇”的明长城防线,并不困难。如此一来,蒙古骑兵大举南下中原,光是靠士气低迷的明朝步兵根本挡不住! 如此一来,大明危矣!攻灭明朝,恢复元朝,指日可待,毕竟从之前的“宋朝”两度被外族攻灭,在加上后世“满清入关”的情况再现,就算“大明帝国”军事实力再强,“永乐皇帝”再怎么能征善战,光是依靠实力下降且士气低迷的步兵,同时面对两线作战,根本无法抵挡两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骑兵进攻,此乃無解! 面对这种“死局”,就算是“朱元璋”重起于地下,恐怕也是无可奈何、回天乏术,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“老朱家”一手创建的“大明王朝”土崩瓦解,最后重现千余年前“五胡乱华”的惨烈悲剧,那就是汉人被屠杀! 虽然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于西元1368年被明朝灭亡,而且蒙古人也被朱元璋派兵强行赶回了大漠草原,但并不意味着蒙古人就是强弩之末且不堪一击,因为“游牧民族”的血管里流淌着“凶蛮血液”,喜劫掠杀伐。 从1370年——西元1396年,明太祖朱元璋针对元帝国的残余势力先后进行了八次北征。在明太祖北伐之后,蒙古分裂为鞑靼、瓦剌和兀良哈,但他们依然时刻威胁着中原地区,故仍被明成祖视作心腹大患。 而即后位的明成祖朱棣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,决定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,先后五征蒙古。 那么,明成祖朱棣对蒙古地区的征讨规模到底有多大呢?从这一系列征讨过程中又能看出什么问题? 据《明史》记载:“明年(永乐八年,西元1410年)帝自将兵五十万众入塞。本雅失里闻之惧,欲与阿鲁台俱西,阿鲁台不从,众溃散,君臣始各为部……”如果史书记载是真的话,永乐大帝北征蒙古草原的规模之大,足以让人咋舌,甚至完全能与1500年前汉武帝北伐匈奴时发动的“漠北决战”的规模相提并论了! 这也可以从另一方面,真实反映出蒙古的实力依然强大,毕竟在此之前,朱棣曾派出仅有的十万骑兵“豪华阵容”深入大漠,结果全军覆没。要不然,明成祖朱棣何必出动如此规模巨大的步兵军团前去打仗? 设想一下,如果军事实力如此强大的蒙古人与西来东征的“帖木儿”麾下的实力更为强大的突厥人结成联盟,共同对付军事低迷的大明,那么大明的胜算能有几何?就算那50万步兵全都属“神机营”,恐怕也未必能有战胜把握吧?以上这些原因,正是西元1404年帖木儿东征大明,明成祖朱棣可能不敌的原因所在。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哈哈,多谢各位书友关注,收藏,推荐,订阅和评论本书!身为作者,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“都市异能”兼“修真玄幻”小说。常言道“人生苦短,笔尖修长。”是故,修真路漫漫,何处觅长生?烦恼无去处,且看书中人!愿《天地任我行之“系列”》小说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与感悟! 本故事纯属虚构,若有雷同实属巧合!道友们,打工辛苦,时间紧迫,创作不易,点赞收藏,顺便转发,欲知情节?下回分解!(“书中自有黄金屋?书中自有千钟粟?书中自有颜如玉”?欢迎阅读我的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