禁忌书屋 - 都市小说 - 我的系统不正经在线阅读 - 第一千八百五十五章清淡高雅,形秀色润

第一千八百五十五章清淡高雅,形秀色润

    不管怎么说,一直到现在,都有一个观点,那就是宋代汝窑没有白瓷。

    汝窑现存的瓷器全部为青瓷,这难道就说明汝窑无白瓷?

    只能说好像没有,汝窑是青瓷窑,虽然青色深浅不一,但拍卖的都是青瓷。

    通过以上种种,可以确定的是汝窑确实烧制过白瓷,汝官窑当中的白瓷,就算有也十分少见。

    我国白釉瓷器发展历程当中,宋代没有乳白釉。

    而青白釉又叫影青。

    它是景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的独创,青白釉釉质含白瓷铁量低,釉色白中泛青,釉层细薄晶莹。

    加上烧质极薄,器上的暗雕花纹,内外都可以映见。

    在花纹边上,现出一点淡青色,其余几乎都是白色,故称青白釉。

    卵白釉瓷,是元代景镇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瓷的统称。

    因为底款有枢府铭文,所以卵白釉也叫枢府瓷。

    卵白釉瓷器其胎体一般比较厚重,釉呈失透状,色白微泛青,恰似鸭蛋壳色泽,故称“卵白釉”。

    甜白,一般认为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。

    由于永乐白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,能够光照见影。

    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,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,便给人以一种“甜”的感受,故名“甜白”。

   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,白而莹润,无纹片,也称奶白。

    白釉瓷器是什么朝代的出现的,还有很大争议。

    但是,白釉瓷器是我国古瓷中,历史比较悠久的一类瓷器。

    这一点毋庸置疑,它萌发于南北朝,到隋朝时就已经发展成熟。

    到了唐代,白釉瓷器又有新的发展,瓷器烧成温度达到了1200°c,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%以上,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。

    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    到了宋代,制瓷工匠们在胎质、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,又有了新的提高,烧瓷技术达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。

    此时烧制的青白釉瓷器,白而不莹,白中闪灰,清淡高雅,形秀色润。

    明清时期,德化窑烧制了色泽光润明亮的“象牙白”,永乐窑烧制了釉色温润如玉的“甜白釉”,这些都不失为白釉瓷器中的精品。

    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,一般瓷土和釉料,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,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。

    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.75%,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。

    白如凝脂、浑然一色的白瓷,最具自然天成的情趣,它看似朴实无华、平淡无奇,却极具诱人的魅力。

    因为正是有白瓷相衬,才有奼紫嫣红的彩瓷争妍。

    然而白瓷的出现绝非易事,它经历了一个由青到白,漫长的工艺技术发展与提高的历史进程。

    1971年在南河安阳,虽然出土了一批北齐时期的“白瓷”,包括碗、杯、罐、四系缸、长颈瓶等器物,但这批近似白瓷的釉面上却微微泛青绿色,且为数有限。

    它表明此时白瓷胎釉,尚未达到成熟白瓷的标准,还是属于青瓷向白瓷过渡阶段的产物。

    成熟白瓷的出现是在隋代,唐代邢窑白瓷以其光洁纯净的釉色,成为风靡天下的名瓷。

    宋代定窑白瓷以在白色釉面,采用印花、刻花与划花的技巧,将白瓷从纯白色装饰,推向一个繁花似锦的新阶段。

    通过种种可以肯定,宋代可以生产白釉瓷,而且还能做的很好,比如定窑白瓷。

    那么汝窑就肯定可以生产白瓷,这一点应该能够确定。

    但是,现在传世的汝窑白瓷,特别是汝窑葱根白釉瓷器,更是少见。

    不过,只要有,那就肯定能够鉴定出来。

    鉴别瓷器的真假的方法也不过是那么几种,比如造型就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。

    仿制古陶瓷,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,能效其隽秀,未必能学其古拙。

    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,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、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。

    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、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,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。

    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,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。

    观察器形,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。

    陶瓷器的形状,大体是古时简朴,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。

    以元、明、清三代造型而论,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,无论青、白瓷器都比一般宋、明瓷器显得突出。

    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、罐、瓶、壶及盘、碗等一般器物,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。

    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,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,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。

    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,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,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。

    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、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。

    大体说来,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,不外是由简到繁,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,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。

    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,明、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。

    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、经语、百福、百寿字的。

    而用大篇诗、词、歌、赋以及表、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。

    掌握住明、清两代款识的规律,根据款识以定瓷器之新旧真伪,是鉴别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。

    因为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、清两代瓷器居多。

    而明、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,并且各有其特征。

    只以明代款识而论,就有所谓“永乐款少,宣德款多,成化款肥,弘治款秀,正德款恭,嘉靖款杂”一类的说法。

    因此研究各代款识,首先要注意其笔法。

    如横、竖、撇、捺、勾、挑、点、肩等八笔的特征,都须认真加以领会和对比,以有助于识别真伪。

    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,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,具有一定的水平。

    因而写仿款的人势必谨慎地摹仿,惟恐有不似之处。

    既然过于谨慎,就难免失于局促,笔法也不容易自然生动。

    这种破绽,只有多结合实物反复印证方能看出。

    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