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四章:将军鱼
张诚麾下的宣府军马,之所以拥有强悍的战斗力,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经常有rou吃,吃得好力气就足,自然个个悍勇。 在如今的大明,若是单论军士待遇之厚,宣府军当居大明各军之首,即便是各地总兵大将们的麾下家丁,也很难与宣府军士们的伙食相比。 毕竟张诚军中各项制度都很完备,就行军、驻营、樵采等等都是有明确规矩,尤其是诸军士们的餐食,更是制度完备,每三日就要有荤腥rou食。 不过,如今他们千里迢迢的赶来辽东参战,后勤辎重的运输压力,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。 在这个时代就算是最上等的熏rou,如此大热的天气之下,也就只能存放上七、八天左右时间,至多也超不过十日。 还有一种方法,那就是运送鲜活的猪羊前来辽东前线,但如今的大明内地饱经流寇肆虐之苦,又在鞑虏入寇劫掠的伤痛中,还没有完全缓过气来。 更何况,如今河南、山东、畿南等处人口凋敝,天灾不断下,更是又发生瘟疫横行的大灾,又哪里去寻那许多猪羊,运送来前线? 再有一个就是宣北云州工坊研制的新产品——rou瓷罐头! 这rou瓷罐,其实就是烧制出来的一个个瓷坛子,内里装上保鲜的rou食,每一个rou瓷罐大约可装入五斤左右的鲜rou,密封好后可以保存许久时日。 在这个时代早就有了罐头,并不是什么高科技。 《齐民要术》上就有记载:“将家畜rou切成块,加入盐与麦面拌匀,和讫,内瓷中密泥封头。” 这其实就是古时的罐头,同样可以保存食物良久,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技术门槛,主要是市场销售的问题。 rou瓷罐价格昂贵,非是一般家庭能够消费得起,而那些大富之家,却又鲜有购买rou瓷罐的,他们想要吃rou,大可自行宰杀猪羊就是了,还能吃个新鲜。 而普通百姓们,却是宁愿在家里存些咸rou,或是腌rou,同样也可保存许久,又相对便宜了很多。 所以,虽然有制作rou瓷罐头的技术,但是因为市场销售上的问题,却鲜有工坊制作销售。 而张诚也是在援剿河南归来后,才得知云州工坊已经开始试制rou瓷罐头,按照这边制作出来的几个批次试验品来看,最长的已经存放达三个月,仍未有变质的情况,就是稍微咸了一点。 因马上要进军辽东,张诚也不等最终的试验结论出来,他直接要求云州的军粮制备工坊那边,立即按照原先计划最长保存时间的rou罐头配方,紧急开工生产,以备辽东战事所需。 虽然说紧急开工之下,可以加班加点的赶工,生产出一批rou瓷罐头来,但毕竟没有储备,全靠临时生产数量总是有限。 张诚在率军离开宣府的时候,也就只有三千余个rou瓷罐头,随着大军辎重一同运来辽东。 而前几日,宣北商帮的同仁们又组织了一次长途运输,除了一些药材、火药、铅子外,又有新生产出来的rou瓷罐头四千八百余个也运来辽东。 相比于此前张诚军中的一些rou干、rou松来说,这些rou瓷罐可是更受欢迎,但因为数量不足,并未开放供应。 每月仅有初一、十五才有一些rou瓷罐头开封,给将士们改善伙食,而平时仍是以此前储备的rou干和腌rou之类的作为rou食。 如此都已经算是体恤部下了,毕竟辽东的其他各军连rou食都不得保证,就是他们麾下家丁精锐,也是自己想方设法出银子去外面弄些rou食。 就说张诚这边的rou瓷罐出现之后,君不见许多别军的那些家丁们私下凑了银子,再恳求各自的上官出面,来宣府军中求人,私买些rou瓷罐回去暗自改善的嚒! 但张诚军中rou瓷罐也是不能充足供应,所以放入市场的数量就更是稀少,因为张诚还要孝敬洪承畴、张若麒、邱民仰这些上官,虽然无所求,但私下处处关系总不是坏事。 ………… 而就算有宣北商帮的各位同仁们,大力调动他们在各地的力量,参与辎重的运送工作,虽然他们也可以借此将自家的商业网络在京畿、辽东铺设开来。 但毕竟是千里迢迢,他们也是三、五个月才能组织一次如此的长途运输,根本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宣府军将士需求。 所以,张诚就将主意打到了这边的海鱼身上啦! 海洋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宝库,只不过在这个时代,人们对于海洋的利用效率,实在是太低了。 就拿此时的海鱼来说,不论沿海的渔民们打出多少海鱼,因为没有后世那种保鲜技术和手段。 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,经常出海一两天后就会发臭坏掉,根本无法用来交易和贩卖,也不能储备起来当食物吃。 所以沿海的渔民们大多都十分贫穷,真可谓是守着金山而要饭吃啊! 而在内陆地带,鲜鱼又都是很贵重的,如此一贵一贱,确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 正是有鉴于此,张诚才忽然灵机一动,忆起了在后世偶然看过的一些关于鱼干资料,提出了一种制做方法。 那便是将鲜鱼处理掉内脏后,用大锅煮烂,再晒干,这样处理后的鱼干,很易于保存,就算在炎炎夏日,最少也可以保存一、二个月之久。 这很有点类似后世罐头,或此时rou瓷罐的处理方法,只是就地取材,又在制作上简单方便许多。 此法一出,立时就在河口这一带,引起很大的轰动。 要知道,此时沿海地带虽也有一些鱼干生产,但那也都是将捕捞上来的鲜鱼,直接放在渔船上晒干,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晒鱼场所,以及固定的产量。 而且这样的鱼干制作出来后,在炎热的夏日同样保存不了多久,还有就是其色泽也不佳,还有容易生虫等毛病。 鱼干要想保存长久,就需要大量的使用到盐。 而在这个时代,盐巴又都是很昂贵,那些穷困潦倒的渔民们又哪里舍得大规模使用? 就算某些商人有这个财力,然有盐的鱼干,等若购买的百姓,吃rou的同时还能吃到盐,不但与官府的盐政相冲突,还触犯了庞大的盐商利益集团。 真若有人敢做,恐怕到头来,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! 所以,这几千年下来,沿海渔民们虽守着宝山,却一直在贫穷边缘苦苦挣扎,庞大又丰富的海洋资源总是得不到充分利用。 现在张诚提出来的方法,虽然说起来很简单,但其中也有同样的风险,只不过他将总督、总监军、辽东巡抚,以及身处辽东的各镇总兵大将都圈拢了进来。 如此,以洪承畴、张若麒、邱民仰等官,再有吴三桂、王朴、陈九皋等各总兵的势力保护,他们即使触动了一些利益集团,他们也要思量思量。 毕竟现在云集辽东的十大总兵,那可是大明最后,也是最强的武力存在,什么样的利益集团又敢在这时对他们出手? ………… 试想一下,张诚所提出的鱼干制作之法,若能够大力推广开来。 非但使得大规模的沿海水产品得以进入内陆,这里无数渔民得到生计而能饱食,还可以活民无数,至少沿海的百姓,再遇到灾荒之年时,吃鱼总比吃树皮草根要好吧? 当然,这种巨大伟大的历史意义,此时很多人想不到。 其实,最早的时候,张诚只是想借此来缓解自己军中对于rou食荤腥的需求,可没有想到宣北商人们的嗅觉竟然如此灵敏,立时窥到这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。 在大明朝,养猪养羊养鸡养鸭养牛什么的都很难,毕竟受技术的限制,对于牲畜和家禽的疫病根本无能为力。 现在除了张诚在宣北推行集体农庄的方式,大规模集中喂养之外,其余各地还都是农户们各自散养,数量很是有限。 不过,这个时代的海鱼资源,却可谓是无穷无尽,虽也有鱼季之说,不过庞大丰富的鱼类资源,显而易见是不会缺乏的。 想一想,每年庞大的鱼干制作出来,这其中利润是多少? 不说别的,单单在辽东,如今驻扎的这数十万明军,需要的鱼干数量就是一个天文数字。 保安卫顺隆昌牛马行的东家杨万金,独石口四海车行的徐清逸二人此时正在松山,他们二人是代表宣北商帮运送辎重前来锦州前线。 此时,他们二人便亲自登门拜访张诚,代表宣北商帮提出了自己的意愿,他们愿意与张诚合作开展鱼干生意。 除优先供应宣府军,以及驻扎在松锦一带的大明各军的鱼干外,他们还打算将这种鱼干贩运到大明内地各处销售。 而且他们连这鱼干的名字都预先想好了。 “将军鱼”,他们就打算这么称呼用张诚所提方法来制作的鱼干,这其中自然有。 不只是宣北商人,在如此巨大利益的诱惑之下,身在辽东的诸多官将都是蠢蠢欲动起来。 张诚又并非是不会做人,何况他宣北各处工坊中更有大批商品,在大明各地都是十分的抢手,并不缺少赚钱的门路。 于是,他便主动找上了蓟辽总督洪承畴、总监军张若麒、辽东巡抚邱民仰等人,言说愿意与他们共同合作鱼干生意。 当然,大头还是要留在张诚这边,而且还要由宣北商帮主导商业上的运营事宜才行。 此次大战,除了明朝官方组织的运输队外,还有大量的商人为大军运送或提供粮草,可谓是晋商、京商、浙商、徽商齐出,他们也跟随大军在刀尖上赚钱。 而洪承畴等辽东大员们,则更为看重鱼干可以代替一部分粮食的意义,尤其是可以为将士们补充荤腥。 眼下大明供应前线的粮草极为紧迫,若是真的在当地捕鱼,制作大量的鱼干,不但可以补充rou食所缺,还可以节省下很多的粮草。 毕竟就在辽东当地打渔,比从上千里之外运输粮谷,成本上可是低太多太多了,以往是鲜鱼保存不易,现在有了此等良方新法,又岂有不用之理? 此刻,云集宁远、松山一带的各路商贾人人皆是眼热内中利润。 试想一下,如若张诚这时仍旧还是宣府镇中的一个骑兵千总,身怀此等赚钱良方,他们便会勾结各官各总兵,还不是想山寨就山寨,说窃取就窃取了。 张诚位卑权低,又能将他们如何? 然,此时张诚一成为宣府镇总兵官,麾下更是拥有数万悍勇强军,又有何人会不识深浅,还敢强夺硬取! 宣府镇的军势早已威震天下,张诚在崇祯十一年时,就被当今圣上金口御封“勇冠三军”。 其自出镇宣北后,诛除薛良清等逆贼,连副总兵张国威都不明不白的死于贼寇之手,举家被屠尽。 现在若是得罪了张诚,他一怒之下,让你路遇鞑贼,那可怎么办? 各家商贾虽也是各有背景深厚的后台,其中许多人更是与总督洪承畴、总监军张若麒、巡抚邱民仰等大员关系密切。 然亦不见得,他们的后台会冒头出来,为了他们的些许利益,而拼着与张诚闹翻的危险,来维护他们。 所以,选择与张诚进行合作,大家赚取一部分利润分成,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。 而大明各镇总兵的背后,则同样都站着密密麻麻的各路商贾,他们是辖地内诸多商贾势力的保护伞,或者合伙人,各自境内的许多产业,内里大多都有他们的干股参与其间。 便若大同镇的历代总兵,其实便是晋商的代言人之一,比如现任大同总兵王朴,他便是晋商的势力在背后推选上来的。 如今,大明各处边镇驻军大都私通塞外,此乃历来己久之事。 在满洲尚未崛起前,蒙古北虏势力强大,那时各边镇的将官们,就己经暗里走私运输商货,贩卖各类紧俏违禁物资,也由此发了大财。 可如此违禁之事,他们当然不方面亲自出马,抛头露面的干这些,所以各边镇地方上的大小商人,就成为了他们的合作对象,成为了他们在外间的代言人。 这些总兵镇帅,当然要为他们背后的商人说话,顺便自己也可以跟着发点小财,一时间,言说拜访张诚的人,络绎不绝。